北大论文:双减后教育鸿沟更大!家境差的孩子升高中概率下降明显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一篇研究双减政策的论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不少人看到其中的一组数据对比,颇有感慨。其实,上面被大家不断讨论引述的数据,来源为《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论文(《经济学》第23卷第3期,2023年5月,841—859页)当中第五部分“实证分析”的经济显著性分析。该论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沈艳,论文的合作者则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雷晓燕,以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周子焜。需要指出的是,这篇论文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用2010-2018年5期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FPS) 数据CFPS从2010年起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4960户家庭共计42590位个人作调查,并每两年做一次追踪调查。论文结果表明,此前的减负政策总体上在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和家庭教育支出方面效果不显著,反而带来了教育产出的分化,使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上升,而低收入家庭的概率下降。此外,减负政策也带来教育投入的分化: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生学习时间双升,低收入家庭却出现双降;另一方面,前期高投入家庭会减少家庭教育支出,而低投入家庭会增加教育支出。知名微博大V“sven_shi”认为,很多网友看这个东西感觉不舒服,因为我们之前对于教育理念的宣传是乌托邦式的。现实就是社会变了,以前成功的思路换到现在就是失败。完整内容如下:这几天有篇老的论文重新火起来了。简单说就是北大他们经过长期的跟踪对比发现,比起以前大家一起补课,减负之后,家庭条件差的家庭的小孩升入高中的概率就大幅度的下降了。简单来说就是减少教育投入的时间,会导致家境相对差的孩子成绩进一步和家境好的小孩拉开。很多网友看这个东西感觉不舒服,因为我们之前对于教育理念的宣传是乌托邦式的。简单说就是大家觉得国家“应该”提供给所有的孩子一个平等的教育平台,让大家在同一条赛道竞争。而且很多人对教育的理念理解还停留在高增速年代,觉得高等教育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人才,高学历的人多了肯定有好处。现实就是社会变了,以前成功的思路换到现在就是失败。最简单的就是眼面前的情况,2020年硕士扩招,到今天这批学生毕业开始找工作了,他们就业好了吗?多读个硕士让他们找到好工作生活更美好了吗?对多数人来讲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们的硕士学历更多只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或者说社交需求。讲的难听点就是相亲的时候说是硕士毕业总好听点,真到要结婚没高收入的好工作拿不出真金白银人家还是不喜欢。因为社会没有需求,所以高学历者多了反过来会变成社会问题。是教育应该去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结构,而不是反过来。社会发展除去需要人造芯片光刻机,还需要大量的护工钳工水管工。谁生的孩子去做这些体力劳动?谈教育分流,永远要记住一句话,不是成绩差的孩子适合读职校,是父母没钱的孩子才适合读职校。原因很简单,父母有钱,这些小孩拿着国家的经费读个职校毕业了,是不肯去做护工钳工水管工的。你看见这段话会不喜欢,但是那是你的问题,因为你从小对教育系统的理念就理解错了。是教育为社会服务,而不是社会为你的孩子受教育服务。当然少数很有天分的孩子就应该被选拔出来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比例往往不是所谓的28开,而是1:99。我们国家的985录取率,就是每年出生人口的1%不到。在大方向上,是父母的收入阶层最影响孩子合适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岗位。所谓的考试赢家,永远只可能是少数中的少数。这是经济增速降下来之后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当然你要是有办法把经济增速重新恢复到7%甚至8%以上,那大家就不用担心这类问题了。延伸阅读:教育开支鸿沟加深,低收入群体基础教育只能「躺平」?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